2022年中国楼市的5大趋势
历史属于胜利者,但真相从不轻易示人。楼市的本质在经济,经济的本质在就业,就业的本质在于----稳定。
所以,经济不好就刺激楼市,过去20年无一例外!
2021年对中国楼市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经历了2021年之后,所有人都深深地意识到,旧秩序变了,而房地产的新秩序正在形成。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时间节点。
那么接下来中国楼市将如何演化?个人又该如何捕捉其中的机会呢?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全方位分析,请您耐心阅读并转发亲友,一定受益匪浅。
随着新冠病毒给世界经济按下减速键,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维稳压力。
所谓共同XX,是化解社会矛盾,而其中的关键就是稳定就业,如果连工作都没了,还谈什么共同XX?
中国以经济为中心的根本目标,是就业率,有工开就有饭吃,有饭吃就没有人闹事。经济,就业,楼市从来都是相互关联的三者,并且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每次楼市的大涨行情都是因为经济低迷的刺激导致的,历史有时重复得令人乏味。
2003年非典经济重创,次年楼市大涨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次年4万亿救市,房价大涨
2012年次贷危机,次年刺激政策出台,楼市大力反弹
2015年房子高库存,影响经济次年鼓励买房,瞬间房价翻倍
……
那么,2022年的经济和就业率又会怎么样?看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就知道了。
我们国家,中、小、微企业占比是多少?——99.6%
这99.6%的中、小、微企业对经济贡献多大?——占中国经济半壁江山。——民营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80%上的就业。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生存,都靠中小微企业。楼市说到底是一套套房子组成,那么,一套套房子的钱哪里来
——买楼的钱,哪里来?——供楼的钱,哪里来?——财政的钱,哪里来?
经济、就业、楼市是一盘棋,这盘棋局的执局者,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一定会调节信贷节奏,提振市场。
透过现象看本质,2022一定是货币宽松的大水之年,楼市不救不行了,因为开发商倒闭完,轮到银行,银行倒完了,轮到……
天哪,画面太残酷,不敢再想.
从元旦到现在,已经有数个很有诚意的政策连续出台:
1、降息:五年期 LPR 在时隔 20 个月之后首次下调
2、收并购贷款不计入房企的三道红线
3、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不计入银行的两道红线
4、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出台释放出更多的资金灵活性
所有的信息都在传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稳增长在2022年是一个政治性的任务,楼市这个夜壶又要拿出来了。
2、人口趋势
政府现在担心很多人不生小孩,其实更令人担心的是很多人不结婚或者根本找不到老婆。不过现在出生率下降,对于房产投资的影响也要二三十年后才会体现出来,因为2022年出生的人,要2045年才会考虑买房。
所以大可放心,一二线城市买房投资还有二三十年可以玩。人口出生率越低,以后五大都市圈的房价会涨得越厉害,因为人口更集中了。(韩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首尔都市圈,日本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东京都,美国有70%的人口生活在东西海岸,中间是广阔的铁锈地带)
很多人说我们中国不可能会这样,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搞XX富裕。其实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政策都是瞎折腾,不要以为政府权力可以改变一切。
中国政府想振兴东北很多年了,成功了吗?
再回到人口的话题,任泽平建议国家印2万亿出来鼓励生育,那能不能印10万亿出来扶贫呢
经济学家的脸面都被你丢光了
教育,医疗也亟待解决,再多印50万亿,明天安排。中国的事就算办完了,大同世界。这算什么经济学家,一个善于揣摩上意的大喇叭罢了。
3、精细化投资时代到来
黄金时代:2000-2010年,3000个城市的房价上涨白银时代:2010-2020年,300个城市的房价上涨黑铁时代:2020-2040年,30个城市的房价上涨炼狱时代:2040-2060年,10个城市的房价上涨
整个中国的楼市不可例外地像发达国家一样,经历全国普涨到分化上涨的阶段。这个观点与最近万科总裁郁亮关于中国地产进入“黑铁时代”的说法不谋而合。
这几天很多人问我怎么看万科总裁郁亮房地产“黑铁时代”的发言。我还能怎么看?开发商难受,不正是我们抄底的时候吗?中国排名前30的城市,当然还可以继续买啊!难道你们认为深圳上海,成都重庆,杭州南京这些城市以后都不涨了?
开发商硬气涨价的时候,你嫌贵现在开发商怂了,房子有优惠你又不敢买了
不要捕风捉影了,企业经营环境恶劣不代表整个行业会消失。以智能手机领域为例,早期中国有数百个手机企业,包括什么金立,魅族什么的,后来都差不多死掉了,难道手机这个行业消失了吗?
没有,反而更健康了,诞生了像华为这样的伟大企业。
只要买头部城市,没问题的,美国3亿人,房地产玩了100多年了,旧金山,纽约都还在涨。中国14亿人,现在说中国楼市不行,还早呢!
中国的楼市不是不行,而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粗放式投资了,而是要深耕细作,更考验专业能力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