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的泥沼》电子书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推荐语

1.陈丹青***访谈集,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陈丹青以绘画和写作闻名,*显个性的却是其言语机锋,本书收录陈丹青受人采访、与人对谈的文字整理稿,相较于他的散文写作,更加率性、自由而真实,是了解陈丹青的写作、绘画和个性*好的文本。访谈指陈现实,也反映社会。陈丹青与人对谈或受人采访,往往直指社会现实,本书也是了解我们所处社会现实非常好的途径,就连记者提问本身,也反映了光怪陆离让人啼笑皆非的媒体语境。

 2.特别收录王安忆、陈丹青五万字深度对谈。“非典”时期,王安忆与陈丹青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围绕着影视与小说,行了一场深的对话,对谈文字稿长达五万余字,曾连载与《上海文学》,现已很难找到,经王安忆同意,本书全文收录,此次对谈极具知识性和思想性,如陈丹青所说,也是“了解、探究一位小说家的好文本”。

【作者】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谈话的泥沼》目录

艺术

绘画与写作

艺术与野心

春宫与图像

时尚与模特

演员与画家

肖像与灵魂

媒体

言说与距离

艺术与国情


平心而论,过去二十年,中国式的当代艺术有效拓展了表达的方式和空间,它和时尚业、流行文化、超女超男之类一样,使社会相对多样、宽容、有趣、缓缓演变,它甚至有限触动了体制内的权力意识,带动部分年轻官员相对开明、开放。它或许是纸老虎,但毕竟一副凶相,并不是绵羊。

它与体制的关系只是混在一起玩玩,彼此利用,彼此涂抹,分享一些好处。我们需要时间,被指望它自由而独立。 再说,全世界艺术家都渴望得到承认,在中国,目前被承认的方式只能来自所谓'体制',此外哪有任何足够权威的机构承认艺术家?除了你们媒体,弄些奖项,闹点气氛,但别忘了,媒体绝对属于体制。

总之,主要的变化来自体制,当代英雄的分庭抗礼原是部分假象,现在他们进入体制,回到本来的出处,不必诧怪。


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这话说的滑稽,好像很多人已经了解“艺术、文字之内”的陈丹青。

那一代人要变得虚无,真的是太容易,你看看《私人定制》就知道。群众是邪恶的,领导是虚伪的,艺术是傻逼的,财富是残忍的,于是乎,就剩下一个叫“大自然”的母亲,我们跪着,按剧本和分镜头,忏悔。

陈丹青称呼自己是“傻逼”,算是“惟妙惟肖”。他浅薄且聒噪,但是却还在坚持。你可以嘲笑他的“民国范”,可以嘲笑他要么好洋要么好古,但不可否定他的“认真”。他顶着骂名推销木心,小心翼翼地跟韩寒聊天,这是他的好。退一步讲,至少,这是“良性舆论生态”当中,检验较为合格的一类物种。

语言是危险而无能的,甚于文字,甚于图像。归国以后,他的“骂”渐渐替代了“写”和“画”。这是传媒时代对落单的“傻逼”的围猎,而他终于未能逃离罗网和陷阱。有时是沙龙,有时是采访,像是全民批斗时,陪绑的从犯,既不悲壮,也不安详,只是显得滑稽。一颗光头,两只圆眼,“分明是不买账”。


不过,《纽约琐记》不是这样么?

《多余的素材》不是这样么?躶体的模特,在画室里摆着优雅,在商场里摆着丑陋。陈丹青还是陈丹青,只不过被糊里糊涂踹出房门,一时周围情景大变,光影不再,所以必须唐突必须浅薄。你大可不必把他太当真,正如你不能将民谚视为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

有言在先,这不是辩护,也不是推脱。作为他的老读者,我讨厌但不嫌弃他,并且私底下承认:幸亏这时代并没有玩儿坏他。

本文地址:http://www.seoha.cn/tanhuadenizhao.html

猜你喜欢

陈丹青作品集列表PDF

陈丹青作品集列表PDF,陈丹青,当代画家。195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美国纽约,作为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

2023-09-11  分类:绝版书籍  浏览:1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