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禅修方面的书有哪些,内观禅修是什么?
内观禅修方面的书有哪些,内观禅修是什么?
近来,一直有网友询问我及身边的家人们:怎样才能摆脱烦恼?怎么让心静下来?感谢这些朋友的信任,惭愧的是:我自身的修行真的很不够,自己都还没有摆脱烦恼的束缚,更别妄谈有能力和智慧去帮助这些需要的朋友们。蒙老师指点,曾于去年参加了一期内观禅修,感觉很受益。结合我自己的经历,从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整理出来,希望可以帮到这些朋友们。
内观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内观是通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等无处不在的真理。自然就慢慢离欲,从中可以体验安详、满足和愉悦。
内观-葛印卡的解脱之道 电子书 封面
特色
··是一种能将苦从根拔除的方法
··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每一个人因而能对社会有正面的贡献
··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方法,使我们能以宁静、平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上的紧张、困难和问题。
··不是基于盲目信仰的一种典礼或仪式
··不是一种知识上或哲学上的满足
··不是一种休闲、渡假或社交的机会
··不是对日常生活磨难的一种逃避
师承传统
毘钵舍那(Vipassana),简称内观,是由释迦牟尼佛所传下,在阿育王时期,由须那迦(Sona)及郁多罗(Uttara)二位尊者传至缅甸。二十世纪初期缅甸最有名的雷迪尊者 (Ledi Sayadaw)将此法门依次下传
(1)铁吉老师 (Saya Thetgyi,乌铁 U Thet)
(2)乌巴庆老师 (Sayagyi U Ba Khin)
(3)S.N.葛印卡 (S.N Goenka)
一九六九年起葛印卡老师将此法门反哺印度,其后遍传欧美、日澳、泰国、尼泊尔等地。此法门直接对治烦恼习气,效果甚佳,广受欢迎。
内观基础电子书封面 付费下载
加微信 hanmouw
下面是威廉·哈特所著《生活的艺术》——我所了解的禅修:
1976年,我辞掉工作去印度一个小镇学习禅修三年。当人们听到我的经历,常问我:“你禅坐时都在做什么?”当然就某种意义来说,禅坐就是“什么都不做”;我们必须停止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事情,并开始做相反的事。
我所学习的禅修叫做“内观”。这是字来自巴利语,那是佛陀时代印度的语言。它的意思是洞见,看到实相、真理;以自己内在体验真相的方式来了解真相。
我们一生都忙著往外看。我们只对其他人在做什么有兴趣;却对自己没兴趣。当我们禅修,我们必须改变这一切,并开始观察我们自己。
坐下,停止动作,并阖上眼睛。没有什么可以听或看的,没有外在事物来吸引我们。因此我们往内看,然后我们发现,当下发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我们自己的呼吸。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这个实相上:气息进入和离开鼻孔。我们试著将心定在呼吸上,时间越长越好,并忽略其他任何念头。
我们立刻就发现这有多困难。只要我们试著把心专注在呼吸上,马上就开始担心腿部的疼痛。只要我们试著停止所有的念头,一千件事情就跳进脑海。只要我们试著忘掉过去和未来,并专注在当下出入鼻孔的呼吸上;某个过去愉快或不悦的回忆,或是对未来的希望或恐惧,立刻就跑出来。很快地,我们就忘了自己正在尝试做什么。
事实是,我们的心就像是个有著太多玩具,而被宠坏的小孩。他(她)开始玩一个玩具,觉得无聊;于是伸手去抓另一个,然后再一个。同样地,我们的心不停地从一个念头、一个注意的目标跳到另一个;就这样,我们不停地逃离现实。
现在我们必须停止这种行为。不是试图逃避,而是面对现实,不论现实如何。因此我们不断耐心地把心带回呼吸上。我们失败而后再试一次、然后再一次。
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心在呼吸上停留的时间变得长一点。不论进步多微小,我们的确成功地改变了心的习性模式,训练它保持专注在单一目标上。
利用这种强大的专注力,我们接著谨慎且有系统地改变专注的对象,去检视身体的每个部位;而且因为心和身是如此紧密相连,我们同时也在检视我们的心。
通常这种自我检视会给禅修者许多惊奇。很多过去的心理情结从深深的无意识层浮现出来,各种回忆、遗忘的念头和情绪。这些遗忘的记忆常常(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带来很多生理和心理不适,甚至痛苦。
但是,我们不让这些不适阻止我们。我们的工作是观察自己的现实(真相),不论它为何,就像科学家在实验室观察实验一般。
通常我们会对任何在心里形成的念头、感觉和印象做出反应。如果它是愉悦的,我们就开始想要它,更多、更多;如果不愉悦,我们就开始厌恶它,怎么避免或逃离。但当我们禅修时,我们必须只是单纯地知道我们内部所发生的事,并如实接受。我们不试图改变或避免;我们只观察而不反应。
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很快地就会领悟到我们的经验不断在改变。每个瞬间,我们身体的感觉都在改变。每个瞬间,心里的念头也在改变。这个实相,我自己的实相,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不论是最愉悦或最讨厌的事。
因此藉由观察自身,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中了解一个重要的事实:anicca(梵文为anitya)无常,改变的实相。我内在的一切,以及我之外的世界里的一切,时时刻刻都在改变。
我们当然一直都知道这点;而现代科学家也证明了这是真的,整个物质宇宙是由每秒生灭百万次的微小粒子所组成的。但是我们不只是听闻这个真相或在智性上理解它,而是透过禅修直接经验它。
我们持续练习,然后很快领悟到:如果没有任何东西能维持超过一瞬间,那么我的内部也没有东西可以被称作自我、自己,没有我、没有我的。这个“我”其实只是一个现象,一个不停改变的过程。而每当我试图抓取什么,说“这是我、这是我的”;那我便让自己不快乐,我让自己受苦,因为那个什么的迟早必会消逝,或也许“我”会消逝。
我之所以了解这些,不是因为某人告诉我,我是藉由观察自己而亲眼所见。
那么如何才不会让自己不快乐呢?很简单:与其试图保持某些经验并逃离其他经验,把这个拉过来、把那个推开,我只是观察;我不反应。我以平等心、平衡的心来观察。
这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如果我坐下来打算禅修一小时,十分钟后膝盖开始痛呢?我马上就开始讨厌那个疼痛;我要那个痛消失。但是它不消失,我越讨厌它,它就变得越强烈。
如果我能够有一瞬间只是观察这个痛;如果我能暂时忘掉这是我的痛,我在感觉痛;如果我能像科学家一样检视这个感觉;那么说不定我会看到疼痛本身也在改变。它不会永远在这里。时时刻刻它都在改变、逝去、重新出现、再次改变。
当我透过自己的经验领悟到这点,我便从疼痛中解脱出来。它不再控制我。也许它会很快消失,也许不会,但对我来说这无所谓。我不再因疼痛而受苦,因为我可以观察它。我开始将自己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我达到这一切的方法只是闭上眼睛坐著不动,试图觉察发生在我内部的每件事。
因此,内观禅修的目的是在净化心灵,让心灵免于痛苦和痛苦的因。通常我们不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在过去或未来里游荡,被自己的欲望和厌恶所蒙蔽;而且我们总是激动不安,充满紧张。
但是藉由禅修,我们学会面对此刻的现实,不去渴望或讨厌它。我们带著微笑;以平等心、平衡的心;观察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