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房地产公司现状
上周五,去医院,人们都戴着口罩。当天晚上梦见疫情结束了,醒来发现是梦,难过的眼泪从嘴角流了出来。
NO. 1|壹
三天前,碧桂园年度工作会议开了,各项目负责人及以上级别参加。
其实没什么内容,来来去去就那几点:以变应万变;回忆过往展望未来;用能人;要廉洁;要认同公司文化并珍惜公司平台......
莫斌主讲的是碧桂园今年要执行的4大节奏:一是开源节流、保现金流;二是提质控速,保三道红线;三是做全竞提升,过紧日子;四是做智慧建造。
整个市场的恢复好转,还有一段路要走。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楼市,降温比一二线城市快,热得比一二线城市慢,回暖要艰难得多。
碧桂园大量项目分布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12月的权益销售额仅225.8亿元。基于市场判断和自身情况,有4大节奏中的前三个,很正常。
只是“提质控速”这话,碧桂园在去年工作会议也喊过,没见啥效果,质量该差还是差,五星期的家至今不见变成五星级。
“过紧日子”这点,碧桂园在近几个月的会议中常提及,苦的还是供应商和员工。
“智慧建造”,碧桂园的机器人,顶多就一机械臂,压根称不上机器人。非要强行和机器人挂钩的话:这耗电极快的机器在工作时,一台机器边上要有好几个人辅助,“机器+人”的工作模式,简称机器人。资本的玩具和玩偶罢了,造概念。
其中廉洁篇专门用了一页的PPT,杨国强亲讲。“廉洁”,碧桂园在过去两年的反腐,高举轻放,更多是警示作用。不要整天抓些小鱼虾,抓了又放.....
有的人从基层升高管后大谈廉洁,但自己一点都不廉洁。就像男人年轻到时候喜欢成熟的女人,老了又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 年轻的时候想学经验,老了又想当教练。
无木不成林,无叶不成簇,车走错道扣分,人走错道会分,希望碧桂园能真正在反腐上加大力度,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开疆拓土的“淮西勋贵”,贪赃枉法的“骄兵悍将”,其实都是同一批人。不能老欺骗自己:去青楼的是一代宗师,爱老婆的是叶问。
NO. 2|贰
本月,奥园将有两笔美元债分别在22日和23日到期,一笔1.88亿美元,一笔4.99亿美元,合计约44亿元人民币。
目前,奥园正在处置加拿大、澳洲等境外资产,约4-5宗项目在洽谈买家,包括香港奥创中心等,交易金额总计约人民币30亿元左右。
雅居乐公告称,28亿元出售多宗非核心物业,包含酒店5宗、商场2宗、售楼部3宗、小区商业配套3宗、公寓1宗。28亿元中,2021年已收取11.49亿元,今年预计可以收取现金回款约16.51亿元。
永续债之王的雅居乐,每年大量的利润被永续债吞噬:永续债的赎回条款中,一般每年的利率都会大幅度提升。利息资本化也越来越向阳光城看齐。
如果哪一天雅居乐出售股权或物业公司,我不觉得奇怪。印象中,去年雅居乐好像辟谣过。
今天,恒大集团深圳总部大楼”恒大集团“的牌子已经拆下,去年12月,恒大集团从该大楼退租,将总部搬回了广州。恒大称是搬到深圳自有物业办公
恒大去年曾辟谣否认总部搬回广州一事。世事无常,那么爱喜报的一家企业,最终吃了数不尽的噩耗。
恒大曾经有机会自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放弃了。说人生无悔,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
如今,好几家房企辟谣都没法让人信服,因为最后大多都实锤打脸了:死鸭子嘴硬,哪怕兜比脸干净,也要坚决否认,声称自己不差钱。
总有人问我,某某企业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或许:
每一个人都有欲望,被欲望折磨。得不到的各不同,得到了却又不要;找不到心慌,在身边又不求。最后个个跑到天涯海角去找,东边的变邪,西边的变毒。
NO. 3|叁
龙湖集团旗下的物业公司龙湖智创生活,1月7日在港交所正式启动IPO。这是行业最后两家尚未登陆资本市场的前十物管企业之一。
龙湖物业包含住宅和商业服务两个板块,服务还不错,像我这种排斥逛街的人,偶尔也会去龙湖天街走走。就是电梯中刷脸的机器实在多,一台台机器静默地挂着,好像在问我:“要脸吗?”
真金不怕火炼,在这个时候敢上市的,除了龙湖智创生活,另一个是万科的万物云。
困境中的世茂,将全国项目都摆待售货架。其中包括可售住宅项目,并且,世茂集团委托多个代理行寻找客户。
世茂能渡过困境吗?你问的是答案,他说的是了断。三个月前,和大多数遇困的房企一样,世茂开始处置资产,前期推出的待售物业基本上是自持商办项目和酒店。
据财新消息,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世茂广场,交易对价超过100亿元,初步敲定上海国资接盘,目前尚未正式交割。世茂称,今年的资产处置力度和规模将会进一步加强。
至于世茂的表外负债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因为推算的是个大概,只能是猜测,不能作为结论。就像我朋友喝水都能长胖,我一直怀疑他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我没证据。
或许,未来一段时间,世茂佳兆业奥园等资金困境的企业,能迎来一批接盘侠:
目前,银行已告知一些大型优质房企,针对出险企业项目的承债式收购,相关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道红线”。
广东省政府召集奥园、富力、保利、中海、越秀等多家房企开会,为几家国企央企收并购出险企业的项目“牵线搭桥”。
这些措施和政策,都直指一个字:稳。
被146亿港元短债逼入困境的华南城,迎来了国资股东入场:特区建发(深圳的,不是厦门建发)以总代价19.09亿港元的代价,认购华南城29.28%股份,成为华南城第一大股东。
国企的成功,主要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政府隐含信用背书下的利息让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融资方面确实比民营企业更有优势。
有些事是注定的,就像一本书无论读多少遍,也许会有新的感悟,但不会有新的结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