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电子书
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PDF百度云电子书下载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推动改革再突围。
本书由全国政 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主编,各位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精神,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十四五」规划和实现 2035 年远景目标的背景、挑战、机遇与改革再突围的重点领域,全面阐述这一时期的发展理念、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布局,描绘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中国发展蓝图,帮助读者把握宏观大势,科学制定决策。
封面
序言 改革再突围
总报告 “十四五”和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方向与重点领域
第一篇 新发展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挑战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改革重点
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区域经济如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进展与差距
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变
第二篇 新发展格局 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新增长潜能
双循环赋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
如何完成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次房改推动经济新一轮增长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三篇 新发展理念 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四大战略重点:创新、开放、分配、法治
以全方位创新和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必须推进的土地制度改革
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与政府
聚力于非资源性实体部门,迈进高收入安全区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版权页
作者简介
刘世锦,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2。0余篇.独著、合著、主编学术著作20余部。
近年来领衔组织了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研究并主笔研究成果.包括与世界银行联合进行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和《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等研究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等判断的著作《陷阱与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选择》.较早引入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观点的著作((在改革中形成增长新常态》等。
参加中共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报告的起草工作,是中国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等,兼任多所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多个省市和城市顾问。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精彩书摘
曹远征[1]
一、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经验
近200年的全球发展表明,当代的现代化是基于工业化的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性过程。它既是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表现为GDP与人均GDP的大幅提高,更是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经济、教育、社会、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生态)制度安排形式的持续变迁。由于工业是以他人为目标的标准化、规模化的社会化生产,其内生逻辑及外在趋势是市场经济,所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安排成为虽然不唯一但相对较佳的组织经济的体制形式。与此相适应,社会化的生产与消费使社会形态也逐渐由等级社会转向平民社会,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呈现加速的趋势,突出表现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持续扩大。随着这一阶层的扩大,全民对经济社会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权利分布出现分散化态势,而且更加细致化。最典型的反映在产权上。产权不仅仅是所有权,也是一组产权束,可分解为所有、占有、使用、收益等多种形式,并具有继续细分的可能;相应地,在社会权利分布上出现知情、参与、表达形式的细致化。为规范社会生活,法治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法治来实行治理,法治社会因而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样式。其中社会成员的决策参与形式成为问题的关键,并构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
微信:dbj2988
电子书下载加微信 付费付费的,非诚不要加。
需要指出的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生长的秩序,并可以持续地自我扩展。纵向上,它持续生长,将与之相适应的秩序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横向上,它持续扩展至全世界。到20世纪90年代,以“冷战”结束为标志,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体制的一致性极大地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使全球可贸易程度大大提高,不仅商品贸易有了快速增长,而且生产要素的国际交易也飞速发展。这体现为国际贸易增速快于GDP,而国际金融的发展速度又快于国际贸易。
全球性投资贸易自由化的结果是出现了全球的供应链。一个产业不再拘泥于一国之中,而是横卧在各国之间,由此改变了产业的组织形式。产业链条上外包的大规模出现,使企业管理更加扁平化,全球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最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的基础是体制的一致化。当代的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其他体制的一体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追求工业化的努力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和市场取向性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了上述现代化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反思改革开放40年经济成功的基本经验,无外乎两条:通过改革,将计划主导的国家工业化转变为由市场主导的民族工业化;通过开放,将这一民族工业化进程纳入经济全球化之中。与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使中国经济较为顺利地由初级进口替代转向初级出口导向,再由初级出口导向转向次级进口替代,进而转向次级出口导向。
依此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并因升级的加速引致经济总量的一维高速增长。这一特点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21世纪。短短4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有望在2035年前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长,实际上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更大规模地重现了当年东亚国家经济成长的轨迹及经验。
微信:dbj2988
电子书下载加微信 付费付费的,非诚不要加。
综上,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深刻总结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在深刻认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现代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剖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阶段呈现的经济社会结构,探寻其影响进一步现代化的主要症结,找出克服症结的主要领域和重要环节,徐徐图进,持续改革,力图在每一个时点上都能形成支撑现代化进程的体制依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