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百度云PDF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百度云PDF下载,《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读后感,《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是200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立平。
本书是《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的续篇。《断裂》从现实和理论上对“断裂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而本书则进一步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并进而将“失衡”作为理解“断裂社会”的一个基本概念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合作主义的宪政体制是使我们走出权利失衡困境的一种可能的宏观体制安排。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付费下载 微信 hanmouw
目录
自序:从“结构断裂”到“权利失衡”…(1)
一 中国:社会转型的新阶段…(1)
90年代以来:一个新的中国社会(1)
推动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背景因素(7)
理想、批判与分析: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16)
访谈录:探讨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19)
二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27)
贫富悬殊与权利失衡…(27)
贫困、不平等与社会权利…(31)
权利缺位与非制度化生存…(35)
权利均衡:低水平与高水平(39)
失衡的劳资关系…(42)
分化的社会与宪政的实施…(47)
三 不平等的动力与机制…(52)
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的几个新特征…(52)
贫困是什么?(66)
贫困的绝对与相对(71)
不平等来自哪里:市场还是再分配?(75)
四 社会分层的新趋势(81)
从收入的分化到分层的定型(81)
资源的弥散型配置与一体化配置(85)
社会中的门槛与排斥…(89)
教育与阶层的再生产…(93)
寻找多数人的家园(97)
铺设连接在两个世界间的阶梯…(101)
五 社会结构与利益博弈…(106)
资源的集中与强势精英群体(106)
水问题背后的社会博弈(111)
刷卡事件与市场谈判…(116)
冲突中的让步与妥协…(120)
在扩招与失业之间(125)
警惕抗议行为的跳跃性(128)
六 经济增长下的社会生活(133)
内需不足下的高增长…(133)
生活中的物价(136)
通货膨胀中的利益得失(140)
房地产业发展的新阶段(145)
炒房热的冷思考…(148)
七 转型中的政府与公共生活…(153)
城市中的区划与治理…(153)
城市基层社会生活框架的转型…(157)
迈向“阳光政府”的实在步骤…(166)
选举中的信息透明问题(169)
舆论的作用与边界(174)
八 东北现象与东北振兴…(178)
如何解读东北的衰落?(178)
如何消化失业这个历史包袱?…(183)
关注“新失业群体”…(187)
面向下一代的发展(191)
东北振兴中的政府角色(195)
东北振兴政改先行(199)
深化什么改革?…(202)
九 非典:一个社会分析的案例(207)
SARS阴影下的社会生活(207)
果子狸、交响乐与社会区隔(211)
让我们带着“病毒”生存…(215)
重建农民的信任感(221)
断裂社会中的农村医疗(225)
再说断裂社会中的农村医疗(229)
谣言、互联网与互动式沟通(232)
访谈录:脆弱社会中的大众恐慌(248)
十 北大教改与大学改革…(258)
看北大教改:远近高低各不同…(258)
学界浮躁之风从何而来?…(262)
访谈录:大学究竟应当改革什么?…(267)
十一 其他…(277)
网络与社区的形成 …(277)
“离土不离乡”的乌托邦…(282)
我们生存在什么样的制度环境中?…(285)
“善举”与企业经营…(289)
彩票与公信…(293)
“假冒伪劣”的社会条件…(298)
奥林匹克的断想…(302)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读后感
有人打趣说,孙老师坐在书房里,抽两根烟,中国社会就断裂了。这真的是一种至高的赞誉。没有对社会敏锐的洞察以及天才般的直觉,是难以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做出这样的较为精准的判断的。
显然,“失衡”和“断裂”是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认知,有助于我们对全书核心观点及主题思想的把握和理解。孙老师在本书所收录的《探讨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的访谈录中,对“断裂”这个概念作了一个比较明晰的界定。他认为,“断裂”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在社会等级与分层结构上是指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而且在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在现实意义上这当然首先是指明显的两极分化。这里断裂的含义是由于严重的两极分化,人们几乎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之中,而且这两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封闭的。第二,在地区之间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断裂。城乡之间的断裂既有社会结构的含义(因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是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也有区域或空间的含义。而空间实际上也恰恰是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维度。第三,社会的断裂会表现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断裂社会的实质,是几个时代的成分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p5)
而对于“失衡”这一概念,孙老师是从社会权利的角度来讨论的。他认为“失衡”是和“断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社会权利的失衡导致了社会的断裂。或者说,“‘社会权利的失衡’构成了‘社会断裂’的基本机制或基础。”(p6)孙老师以中国贫富分化为例,认为贫富悬殊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贫富悬殊的背后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失衡的结果”(p6),这种利益表达能力的失衡,又可进一步归结为不同群体之间社会权利的失衡。社会权利的失衡导致了利益格局的失衡,导致了两极分化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得(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呈现一种“断裂”的状态。
既然问题已经比较清楚了,孙老师认为解决问题(走出断裂社会)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转型期的中国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权利均衡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个群体和阶层的利益的大体均衡,才能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孙老师指出,在中国,非正式制度层面的权利不均衡和正式制度层面的权利低水平均衡是并存的。(p8)权利的低水平均衡反应的是权利保护水平的低下。非正式制度层面的权利不均衡则体现的是一种现实生活中事实上的严重不均衡,这是由于他们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能力和(事实上)权利的不同所造成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孙老师呼吁,我们“迫切需要形成的就是在正式制度层面上的权利高水平均衡”。(p9)这实际上是要求在制度设置上对不同的群体和阶层都形成一种高水平的权利的保护,即既要保护富人的权利,也要保护穷人的权利。孙进一步指出,“权利的高水平均衡在宏观制度框架上将体现为一种合作主义的宪政体制。”(p9)这是使我们可以走出“断裂社会”困境的一种可能的宏观制度安排。
孙老师的一些其他观点:
推动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背景因素:第一,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第二,社会中的资源配置呈现从(80年代的)扩散到(90年代以来)重新积聚的趋势。这个趋势的发生,导致了不同社会力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位置的变化,也导致了不同的结盟和对立关系的出现。或者可以说,改革进入了利益格局形成的新阶段,90年代的利益调整最终导致新的利益格局固化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第三,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对中国社会社会力量的重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构产生着重要影响。(p2-p7)
21世纪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超越”,或者是一种超越精神。孙老师将超越概括成三个概念,即:理想、批判与分析。他认为,在追求理想追求超越的时候,这意味着“是能够运用好专业的知识,对这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同时用知识来接近所要追求的理想。正因为如此,知识分子既不同于宗教中的神父,也不同于街头上的抗议者。”(p19)
对大学扩招的看法,孙老师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大学扩招有利也有弊,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尽管连年的扩招已经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造成了明显的压力,但适当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仅是为实现全民化的高等教育所必需的,就是从改变失业者构成的角度说,也是利大于弊。大学生就业难不应当成为否定大学扩招的理由。”(p128)
关于教育与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孙老师认为教育对于社会阶层结构有着双重的影响。“即它一方面复制或再生产着原有的结构,另一方面又为这种结构的变动和微调提供了渠道。”(p95)关于第一方面,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有一个有名的论断: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参见,布尔迪厄《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1970)
“在法国有个著名的社会学家叫布尔迪厄。在《区隔:关于品位判断的社会评论》一书中,他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消费的趣味与偏好是社会结构或者是阶级再生产的一种工具。”(p212)孙老师援引布迪厄的说法去分析中国人嗜吃野生动物这种习俗背后的逻辑。
猜你喜欢